黄芩汤
组成:黄芩9克,芍药6克,炙甘草3克,大枣4枚
用法:水煎服
功效:清热止痢,和中止痛
主治:腹痛下痢,身热,口苦,舌质红赤,脉弦数
不論你在哪里,只要記住http://tcm2009.blogspot.com/就可以辦證論治,開方不會錯
芍药汤
组成:芍药15克,当归9克,黄连9克,槟榔5克,木香5克,甘草5克,大黄9克,黄芩9克,肉桂2克
用法:上药研细末,每次服用15克,以水500毫升,煎至250毫升,饭后温服。
功效:清热解毒,调气和血
主治:湿热痢,症见腹痛,便脓血(大便有血),赤白相兼,里急后重(一直想要排便),肛门灼热,小便短赤(小便少,小便黄),舌苔腻微黄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
等见有泻下不畅,腹痛里急,属湿热为患者。
加减:
大青龙汤
组成:麻黄10克,桂枝6克,炙甘草6克,杏仁6克,石膏12克,生姜9克,大枣5枚
用法:水煎服,取微汗,若一服汗出病愈,停后服。
功效:发汗解表,兼清里热。
主治: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证,恶寒发热(发热怕冷),寒热俱重,身体疼痛,不汗出而烦躁,脉浮紧
清瘟败毒饮
组成:生石膏180克,生地18克,犀角18克,黄连12克,栀子6克,桔梗3克,黄芩,知母,赤芍,玄参,连翘各6克,甘草3克,丹皮6克,鲜竹叶3克。
用法:生石膏先煎,煮沸十余分钟后,再入其他药物同煎,犀角磨汁和服,或研末,或先煎兑入,分二次服。如无犀角,可用水牛角120克煎汤代替。
功效:清热解毒,凉血救阴
主治:邪热炽盛于气分血分,壮热,大渴引饮,头痛如劈,烦躁如狂,神昏,吐衄发班,舌绛唇焦,脉数。
麻黄汤
组成:麻黄9克,桂枝6克,杏仁9克,炙甘草3克
用法:上药4味,以水1800ml,先煎麻黄减400ml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500ml,去渣,温服160ml,覆取微似汗,不需吃粥。
功效: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
主治:风寒外感表实证,症见恶寒(怕冷)发热,头身疼痛,无汗,咳嗽气喘,舌苔薄白,脉浮紧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感冒,流行性感冒,慢性支气管炎,支气管哮喘,风湿病,小儿急性肾炎,小儿夜尿症,荨麻疹等。
诊断:
配伍特点:麻黄汤是辛温发表之首要方,
注意事项:
加减:
桂枝汤
组成:桂枝9克,芍药9克,炙甘草6克,生姜9克,大枣4枚。
用法:水煎温服,服后进少量热稀粥或开水,厚衣被微汗。
功效:解肌发表,调和营卫。
主治:外感风寒表虚证,症见发热头痛,汗出恶风(怕风),或鼻鸣(鼻塞)干呕(想要呕吐),舌苔薄白,脉浮缓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伤风感冒,流感,神经性水肿或过敏性水肿,产后发热,皮肤瘙痒症,冬季皮肤炎以及脑血管痉挛,感寒腹痛,泄泻等。
配伍特点:本方为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常用方,
1.方中桂枝解肌发表,温经散寒为主药;
2.白芍敛阴和营,为辅药;
3.生姜辛散助桂枝散卫分表邪,大枣甘温助白芍以和营血,共为佐药;
4.甘草调和诸药,为使药。所以本方作用主要在于解肌发表,调和营卫。
注意事项:
1.本方不仅可以用于外感表证,而且可用治内伤杂病,要注意采用不同的将息法。
2.本方辛温偏燥,故阳热素盛或阴虚阳亢之体或表邪人里化热者,应慎用本方;凡表实无汗,外感湿邪,内有湿热者,禁用本方。
加减:
1.桂枝加葛根汤:本方加葛根。有解肌舒筋之功,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,反汗出恶风。
2.桂枝加厚朴杏子汤:本方加厚朴,杏仁。有解肌发表,下气平喘之功,治桂枝汤兼有咳喘症者。
九味羌活汤
组成:羌活6克,防风6克,苍术6克,细辛2克,川芎3克,白芷3克,生地3克,黄芩3克,甘草3克。
用法:水煎温服
功效:发汗祛湿,兼清理热。
主治:外感风寒湿邪,症见恶寒(怕冷)发热,无汗头痛,肢体酸痛,口苦微渴,舌苔白,脉浮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流行性感冒,风湿性关节炎等。
配伍特点:本方为四时感受风寒湿邪的常用方,
1.方中羌活祛风散寒,除湿镇痛,为主药;
2.防风,苍术,细川芎,白芷除湿散寒止痛,共为辅药;
3.生地,黄芩清泄理热,兼以制约上述诸药辛温香燥之弊,以防过燥伤津,为佐药;
4.甘草调和诸药,为使药。九药相配,共奏发汗祛湿,兼清理热之功。
注意事项:本方辛温香燥之药较多,易于伤阴,故阴虚津少者(容易发热气者),不宜用。
加减:
1.肢体酸痛较剧者,可倍用羌活以加强通痹止痛之功。
2.湿邪较轻,肢体酸痛不甚者,去苍术,细辛;如湿重胸满,可去滋腻之生地,加枳壳,厚朴。
3.无内热,去生地,黄芩。
小青龙汤
组成:麻黄9克,芍药9克,细辛3克,干姜9克,炙甘草9克,桂枝9克,五味子9克,清半夏9克。
用法:水煎服
功效:解表散寒,温肺化饮。
主治:外感风寒,内停水饮,症见恶寒(怕冷)发热不渴,无汗,浮肿,身体疼重,咳嗽气喘,痰白清稀,甚则喘息不能平卧,舌苔白滑,脉浮紧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,支气管哮喘,慢性支气管炎,老年性肺气肿,肺源性心脏病等。
配伍特点:本方为治外感风寒,内体水饮,咳喘证的常用方,
1.方中麻黄,桂枝发汗解表,兼宣肺平喘,为主药;
2.干姜,细辛温肺化饮,兼助麻,桂解表,为辅药;
3.半夏燥湿化痰,和胃降逆,五味子敛肺止咳,并防肺气耗散太过,白芍配桂枝,调和营卫,共为佐药;
4.炙甘草调和诸药,配白芍酸甘化阴,缓和麻,桂辛散太过,为使药。
注意事项:本方药多辛燥,熱证喘咳及阴虚肺热之燥咳,不宜使用。
加减:
1.小青龙加石膏汤:本方加生石膏。有解表蠲饮(化痰),兼除烦燥,用治心下有水气(咳嗽多谈),咳喘而发热烦躁,脉浮者。
2.射干麻黄汤:本方去桂枝,白芍,加射干,紫菀冬花。功能宣肺祛痰,下气止咳,用于咳而上汽,喉中有水鸡声者。
香薷散
组成:香薷500克,扁豆(炒)250克,厚朴(姜制)250克。
用法:共为末,每用9克,水煎服。现多作汤剂,水煎冷服,用量参照原方酌定。
功效:解表散寒,化湿和中。
主治:署月乘凉饮冷,外感于寒,内伤于湿所致恶寒(怕冷)发热,头重头痛,无汗,胸闷,或四肢倦怠,腹痛(肚子痛)吐泻,舌苔白腻,脉浮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夏秋季的感冒,胃肠炎,细菌性痢疾等。
配伍特点:本方又名三物香薷饮,是治夏月感冒寒湿的常用方。
1.方中香薷解表散寒,祛暑利湿,为主药;
2.厚朴行气散满,燥湿化滞,扁豆消暑和脾化湿,均为辅药。
三药合用,共奏解表散寒,化湿和中之效。
注意事项:本方证是署月感寒,表实兼里湿之证,与伤于暑热发热汗出,心烦口渴的"暑热病"全不相同,应加以区别。
加减:
1.新加香薷饮:本方加银花,连翘,有祛暑清热,化湿和中之效,主治感受暑邪,发热微恶(怕)寒,无汗头痛,身体拘急,胸闷,心烦,口渴,舌红。苔薄白,脉洪大者。
2.如里湿化热,口渴心烦者,加黄连以清热,名四味香薷饮;如湿盛于里,腹胀泄泻者,加茯苓,甘草以利湿和中,名五味杏仁饮;如兼见两腿转筋者,再加木瓜以舒筋活络,名六味香薷饮;如感受寒湿,寒热不甚,中气虚弱者,更加人参,黄芪,白术,橘红以益气健脾燥湿,名十味香薷饮。
银翘散
组成:金银花30克,连翘30克,苦桔梗18克,薄荷18克,淡竹叶12克,生甘草15克,荆芥穗12克,淡豆豉15克,牛蒡子18克。
用法:作散剂,每用18克,鲜芦根汤煎服。现多做汤剂,加鲜芦根30克,水煎服,用量照原方酌定。亦可做成蜜丸,每丸重9克,每服1-2丸,日2次。若为片剂每服4-6片,日2次,温开水送服。
功效:辛凉透表,清热解毒。
主治:温病初起,症见发热,微恶(怕)风寒,无汗或汗而不多,头痛口渴,咳嗽咽痛,舌尖红,苔薄白或薄黄,脉浮数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感冒,流行性感冒,急性扁桃体炎,麻疹初期,肺炎,流行性腮腺炎,猩红热等。
诊断:
1.发热恶寒(发热又怕冷)为必有之症。
2.体温较高,有时超过39C。病人自觉身体烘热。
配伍特点:本方为"辛凉平剂",可广泛用于温病初起,外感风热表证以及咽喉诸病。
1方中金银花,连翘清热解毒,轻宣透表,为主药;
2.荆芥穗,薄荷,淡豆豉辛散表邪,透热外出,为辅药;
3.牛蒡子,桔梗,甘草合用,能解毒利咽散结,宣肺祛痰,淡竹叶,芦根甘凉轻清,清热生津以止渴,共为佐药;
4.甘草且能调和诸药,以为使。
诸药合用,即可辛凉透表,清热解毒,又可利咽止咳,生津止渴,故为温病初起及外感表热证的常用方。
注意事项:
1.原方强调,煎煮勿过,香气大出即取服之。
2.外感风寒忌用。
加减:
1.胸膈闷者,加藿香,郁金;
2.渴甚者,加天花粉;
3.项肿咽痛者,加马勃,玄参;
4.衄血者,去荆芥穗,豆豉,加白茅根,侧柏炭,栀子;
5.咳者,加杏仁,
6.热渐入里,加生地,麦冬;再不解或小便短者,加黄芩,知母,栀子。
7.咳嗽比较重而发热比较轻者,可用桑菊饮
8.羚翘解毒丸:本方加羚羊角。证治同本方,但清热解毒之力增强。
9.痈疮初起而有表证者,本方加蒲公英,大青叶,紫花地丁等,以加强清热解毒,散结消疮的作用。
桑菊饮
组成:杏仁6克,连翘6克,薄荷3克,桑叶8克,菊花6克,桔梗6克,甘草3克,芦根6克。
用法:水煎服。
功效:疏散风热,宣肺止咳。
主治:风温初起,症见咳嗽,身热(发热)不甚,口微渴,咽干(喉咙干),苔薄,脉浮数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上呼吸道感染,流行性感冒,急性支气管炎,急性扁桃体炎,急性咽喉炎等。
配伍特点:本方为"辛凉轻剂",
1.方中冬桑叶,菊花甘凉轻清,宣透上焦风热,为主药;
2.薄荷辛凉协助桑叶,菊花疏散上焦风热,杏仁,桔梗宣降肺气,止咳祛痰,均为辅药;
3.连翘苦寒清热解毒,兼散风热,芦根甘寒清热,生津止渴,共为佐药;
4.甘草调和诸药,与桔梗相配,并利咽喉,为使药。
诸药配合,疏散风热,宣肺止咳,而尤长于止咳。
注意事项:
1.本方药味系轻清之品,故不宜久煎。
2.风寒咳嗽禁用本方。
3.若肺热甚者,可加味使用本方,否则药轻病重不能奏效。
加减:
1.用本方治疗风温初起,若邪重在即表,以发热为主,重用薄荷;若邪重在肺絡,以咳嗽为主,重用桑叶,菊花;若咳嗽痰稠。舌苔黄者,可加黄芩,冬瓜仁以清热化痰;若痰中带血,可加白茅根,茜草根以凉血止血。
2.本方加白蒺藜,决明子,夏枯草,可治风热眼疾。
3.本方不仅用于风温初起之咳嗽,而且还可以治疗外感秋燥之干咳无痰。
麻杏石甘汤
组成:麻黄9克,杏仁(去皮尖,打碎)9来,炙甘草9克,石膏20克
功效:清热宣肺
主治:发热,咳嗽,气喘,脉数,口渴,胸闷(心口闷),胸痛,痰黄稠,喘急或见鼻翼煽动,舌苔薄黄而干,舌质红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
配伍特点:
加减:
柴葛解肌汤
组成:柴胡10克,葛根9克,甘草3克,黄芩9克,芍药3克,羌活3克,白芷3克,桔梗3克。
用法:加石膏3克,生姜3片,大枣2枚,水煎(煮)服。
功效:解肌清热。
主治:感冒风寒,郁而发热,症见恶寒(怕冷)渐轻,身热增盛,头痛肢楚(痛),目(眼)痛鼻干,心烦不眠(失眠),眼眶痛,舌苔薄黄,脉浮微洪。
配伍特点:
1.方中葛根,柴胡解肌退热为主药;
2.羌活,白芷解表邪,并宣痹痛,黄芩,石膏清泄里热,四药共为辅药;
3.白芍,甘草酸甘化阴,和营泄热,桔梗宣肺气以助疏泄外邪,生姜,大枣调和营卫,并以和中,五药均以为佐药;
4.甘草又可调和诸药,是以为使药。
诸药合用,共奏辛凉解肌,兼清里热之功。
加减:
1.无恶寒(不怕冷),没有头痛,去羌活,白芷。
2.热盛伤津而口渴舌苔干燥,加天花粉,鲜芦根,知母。
4.兼目赤(眼红)肿痛,去羌活,白芷,加菊花,桑叶,蒲公英。
5.兼咳嗽痰粘,加瓜蒌,浙贝母。
败毒散
组成:柴胡30克,前胡20克,川芎30克,枳壳30克,羌活30克,独活30克,茯苓30克,桔梗30克,人参30克,甘草15克。
用法:加生姜,薄荷少许,水煎服。
功效:益气解表,散风祛湿。
主治: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証,症见恶寒(怕冷),发热,无汗,头项强痛,肢体酸痛,胸膈痞闷,鼻塞声重,咳嗽有痰,舌苔白腻,脉浮而重取无力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流行性感冒,支气管炎,荨麻疹,痢疾,疟疾,疮疡等见有风寒湿表証者。
配伍特点:本方为一首扶正祛邪的常用方剂,具有祛邪而不伤正,扶正而不留邪的特点。
1.方中羌活,独活解表散风寒湿邪为主药;
2.川芎助羌活,独活祛风除头痛,柴胡,薄荷宣解表邪一解热,并为辅药;
3.桔梗,枳壳一升一降理气祛痰湿,人参,茯苓,甘草益气健脾,生姜解表散寒和胃,共为佐药;
4.甘草又可调和诸药而为使。
诸药合之,共奏益气解表,散寒祛湿之功。
荆防败毒散
组成:羌活,独活,柴胡,前胡,枳壳,茯苓,荆芥,防风,桔梗,川芎各5克,甘草2克。
用法:水煎服
功效:发汗解表,解毒止痛。
主治:痢疾,疮肿初起,恶寒发热(发热同时又怕冷)无汗不渴,舌苔薄白。
麻黄附子细辛汤
组成:麻黄6克,附子9克,细辛3克。
用法:水煎服
功效:助阳解表
主治:阳虚外感风寒表証,症见恶寒重发热轻,脉沉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慢性气管炎,支气管哮喘属于寒性者,风湿痛,三叉神经痛,脉见沉细者。
配伍特点:本方为阳虚外感的基础方。
1.方中麻黄散寒解表
2.附子温经助阳,扶正祛邪
3。细辛通彻表里,即助麻黄解表,又助附子温经散寒。
三药并用,发中有补,补中有发,使外感风寒得以表散,又可振复里阳。
注意事项:本方虽治阳虚外感,但若少阴阳气衰微,已见下利清谷,则结对不能使用,否则误发其汗,必致亡阳厥逆。
加减:
1.本方加桔梗,甘草,可用治慢性咽喉炎,声音嘶哑,证属阳虚外感者。
加减葳蕤汤
组成:生葳蕤9克,生葱白6克,桔梗5克,东白薇3克,谈豆豉12克,苏薄荷5克,甘草2克,红枣2枚。
用法:水煎服
功效:滋阴清热,发汗解表
主治:阴虚外感表証,症见头痛身热(发热气),微恶风(怕风)无汗或有汗不多,舌赤脉数,咳嗽心烦,口渴,咽干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肺结核咳嗽不爽,属于肺阴虚感受风邪者。
配伍特点:本方为滋阴解表的代表方。
1.方中葳蕤(玉竹)滋阴润燥为主药,长于养阴,补而不腻;
2.辅以薄荷,豆豉,葱白解表邪,散风热;
3.佐以白薇清热,其清热而不伤阴,桔梗宣肺止咳,祛痰利咽;
使以甘草,红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滋阴润燥,并可调和诸药。诸药相配伍,可使发汗而不伤阴,滋润而不留邪。
注意事项:无阴虚证候者,不宜用此方。
加减:
1.如表証较重,酌加防风,葛根等药,以祛风解表。
2.如咳嗽咽干,咳痰不爽者,加牛蒡子,瓜蒌皮以利咽化痰。
3.如心烦口渴较甚者,可加竹叶,天花粉等。以清热生津除烦。
大承气汤
组成:大黄12克,厚朴15克,枳实15克,芒硝9克。
用法:水煎服(先煎枳实,厚朴,后下大黄,汤成去渣,再入芒硝烊化)。
功效:峻下热结
主治: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,粘连性肠梗阻,蛔虫性肠梗阻,急性胆囊炎,急性阑尾炎,急性胰腺炎等病症。
配伍特点:本方为寒下的重要方剂。
四药相配,则痞,满,燥,实俱去,而达急下存阴之目的,确有"釜底抽薪"之妙。
注意事项:
加减:
加味香苏散
组成:紫苏叶5克,陈皮,香附各4克,炙甘草2克,荆芥,秦艽,防风,蔓荆子各3克,川芎1.5克,生姜三片。
用法:水煎服,盖被微取汗。
功效:发汗解表
主治:四时感冒,头痛项疆,鼻塞流涕(流鼻水),身体疼痛,发热恶寒(怕冷)或恶风(怕风),无汗,舌苔薄白,脉浮。
桂枝加厚朴杏子汤
组成:桂枝9克,芍药9克,炙甘草6克,生姜9克,大枣4枚,厚朴6克,杏仁9克。
用法:水煎,温服,盖被使微微汗出。
功效:解肌发表,止咳平喘。
主治:原有咳喘宿疾,又感风寒,呈表寒虚证者。
桂枝加大黄汤
组成:桂枝9克,芍药9克,炙甘草6克,生姜9克,大枣4枚,大黄6克,芍药9克
用法:水煎,温服
功效:解肌发表,泻里和中
主治:感受风寒而呈表寒虚证,兼腹满而痛(肚子疼),大便不畅者(便秘)。
桂枝加附子汤
组成:桂枝9克,芍药9克,炙甘草6克,生姜9克,大枣4枚,附子9克
用法:水煎。温服
功效:扶阳固表,调和营卫
主治:汗出不止,恶风(怕风),或伴发热,四脚微拘急,屈伸不利,小便不畅。脉沉细者。
桂枝加龙骨牡蛎汤
组成:桂枝9克,芍药9克,炙甘草6克,生姜9克,大枣4枚,龙骨,牡蛎各12克
用法:水煎,温服
功效:调和营卫,滋阴和阳,镇静固摄。
主治:慢性虚弱病证,心悸,易惊,汗多,遗精,梦多,遗尿,或病后,产后汗出不止而恶风(怕风)
藿香正气散
组成:藿香9克,大腹皮9克,白芷6克,紫苏6克,茯苓9克,半夏9克,白术9克,陈皮6克,厚朴6克,桔梗6克,甘草3克
用法:共研为细末,每服6克,姜(三片),大枣(二枚)煎汤送服,或作汤剂水煎服
功效:解表化湿,理气和中
主治:外感风寒,内伤湿滞,恶寒发热(怕冷又发热),头痛,胸膈满闷(心口烦),脘腹疼痛,呕吐,泄泻,舌苔白腻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胃肠型感冒,急性胃肠炎,急性细菌痢。
诊断:
1.呕吐物多为胃中尚未消化之食物。
2.腹泻多为稀薄粪便,粪水参杂或黄色浠水,无脓血,无恶臭,也不伴肛门灼热感。固与湿热内蕴所致的痢疾,腹泻不同。
3.特点是发热恶寒,无汗,又有呕吐,腹泻。
配伍特点:本方是解表化湿常用方。
1.方中藿香即可解散肌表之风寒,又可芳化中焦之湿浊,且有和胃止呕之功,为主药
2.辅以苏叶,白芷解表散寒,芳香开胃
3.厚朴,大腹皮行气燥湿,除满消胀;
4.半夏,陈皮降逆和胃,祛痰止呕;
5.茯苓,白术健脾利湿;
6.桔梗宣利肺气,宽畅胸膈;
7.甘草,生姜,大枣和胃益脾,调和营卫。
注意事项:
1.内热较盛及阳虚而无湿邪者忌用。
2.本方若用汤剂,须大火急煎,久煎则损失药效。
加减:
1.骨节肌肉酸痛明显者,可加香薷以发汗解表,祛湿和中。
2.兼有宿便食停滞,脘腹胀痛,吐泻物酸臭气味较重者,可加神曲,莱菔子消食导滞
3.腹泻较甚,以黄色浠水为主者,可加薏苡仁,车前子,泽泻等以健脾利水止泻
新加香薷饮
组成:香薷6克,金银花9克,扁豆花9克,厚朴6克,连翘6克。
用法:水五杯,煮取二杯药液,先服一杯,得汗则不再服,如不汗则在服。
功效:解表化湿,祛除暑热。
主治:夏月感冒,寒湿外遏,发热,恶寒(怕冷),身无汗,身形拘急,头痛,心烦口渴,舌红苔薄腻
小柴胡汤
组成:柴胡12克,黄芩9克,人参9克,半夏9克,炙甘草6克,生姜9克,大枣4枚
用法:上七味药,加水2400毫升,煮取1200毫升,去药渣后再煎,煎至600毫升。每次温服200毫升,一日三次。
功效:和解少阳
主治:伤寒少阳证,症见寒热往来(一会儿发热,一会儿发冷)胸胁胀痛,心烦,时时想呕吐,不想进食,口苦,咽喉干燥,视物昏花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感冒,支气管炎,肺结核,脑膜炎,神经衰弱,疟疾,胆囊炎,肝炎,黄疸等。
配伍特点: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主方。
1.本方中柴胡为少阳专药,轻清升散,疏邪透表,为主药
2.黄芩苦寒,善清少阳相火,为辅药。配合柴胡,一散一清,共解少阳之邪
3.半夏和胃降逆,散结消痞,为佐药
4.人参,甘草为佐,生姜,大枣为使,益胃气,生津液,合营卫
加减:
1.若胸中烦而不呕者,是热聚于胸而气不上逆,可去人参,半夏,加瓜蒌以开结散热除烦。
2.若渴,是热伤津液,可去半夏,加人参合前成8克,瓜蒌,以清热生津以解渴
3.若腹中痛者,是胆病及肝,肝郁乘脾之故,去黄芩,加芍药以泄木安土以止痛
4.若胁下痞硬,是经气郁而津液为痰,去大枣,加牡蛎以化痰软坚以消痞
5.若心下悸,小便不利者,是水汽凌心。去黄芩加茯苓,淡渗去水以定心悸
6.若不渴,外有微热者,是兼表邪,去人参加桂枝,温覆取微汗,解肌发表而不留邪
7.若咳者,是肺寒气逆,去人参,大枣,生姜,加五味子,干姜,温肺散寒以止咳
藿朴夏苓汤
组成:藿香6克,半夏4.5克,赤茯苓9克,杏仁9克,生薏苡仁12克,白蔻仁2克,猪苓4.5克,淡豆豉9克,泽泻4.5克,厚朴3克
用法:水煎服
功效:解表化湿
主治:湿温病初起,身热恶寒,肢体倦怠,胸闷口腻,苔薄白,脉濡缓
大柴胡汤
组成:柴胡15克,黄芩9克,芍药9克,半夏9克,枳实9克,大黄6克,生姜15克,大枣5枚
用法:上八味药,用水2400毫升,煮取1200毫升药液,去药渣,再煎成600毫升药液。每次服200毫升,一天服三次。
功效:和解少阳,内泻热结
主治:少阳,阳明合并证,症见往来寒热(发冷发热),胸胁苦满(心口实),呕不止,心烦,心下满痛,或心下痞硬,大便不解或协下利(便秘),舌苔黄,脉弦儿有力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急性胃肠炎,急性单纯性肠梗阻,急性胰腺炎,急性胆囊炎,传染性肝炎,胆石症,痢疾及腹腔感染等。
配伍特点:大柴胡汤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。
1.方中柴胡,黄芩和解少阳,为本方主药
2.大黄,枳实泻阳明热结,共为辅药
3.芍药缓急止痛,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痛,与枳实相伍可治气血不和的腹痛烦满不得卧,半夏降逆止呕,配伍生姜,以治呕逆不止,俱为佐药
4.大枣与生姜同用,能调和营卫而和诸药,为使药
加减:
1.若见眼球,皮肤,小便发黄者,可加茵陈,栀子
2.若体温较高,口渴心烦,舌红赤者,可加蒲公英,金银花,连翘,板蓝根等
厚朴七物汤
组成:厚朴15克,甘草6克,大黄9克,枳壳9克,桂枝6克,大枣4枚,生姜12克
用法:水煎服
功效:解肌发表,行气通便
主治:外感表証未罢,里实已成,腹满(肚子胀),发热,大便不通(便秘),脉浮而数
胆道排石汤
组成:茵陈30克,金钱草30克,黑山栀12克,柴胡6克,丹参12克,枳壳6克,赤芍6克,白芍6克,广木香9克,生大黄6克
用法:水煎服
主治:胆石症发作期,胆管结石,手术后残留结石等
柴胡加龙骨牡蛎汤
组成:柴胡9克,龙骨15克,黄芩6克,生姜6克,生铁落30克,人参6克,桂枝6克,茯苓9克,半夏6克,大黄6克,煅牡蛎15克,大枣3枚
用法:上十二味药(大黄除外),用水1600毫升,煮取800毫升,再加入切如棋子大的大黄,煮一,二沸,每次温服200毫升,每天服三次
主治:胸胁满闷,神志异常(心烦,惊恐不安,多言或说胡话,甚至神识不清,狂躁怒骂等),时有发热,或寒热往来(发冷发热),身体困重,小便不利(不顺畅),眩晕耳鸣,失眠,口苦,舌苔黄或腻,舌质红,脉弦数或弦滑
加减:
1.如兼见胸胁头痛,大便色黑,舌紫暗者,为夹杂有瘀血内阻,可加桃仁,红花,川芎,地鳖虫等
2.兼有面目红赤,大便秘结,尿红赤短少者,为邪热内盛,加龙胆草,栀子,去人参,桂枝,生姜,大枣
3.眩晕较甚,痰多,舌苔厚腻者,为痰热较重,可加礞石,沉香,石石菖蒲等
4.烦躁不安,可加朱砂,夜交藤,枣仁等。
柴胡桂枝干姜汤
组成:柴胡15克,桂枝9克,干姜6克,瓜蒌根(即天花粉)12克,黄芩9克,牡蛎6克,炙甘草6克
用法:上七味药,加水2400毫升,煮取1200毫升,去药渣,再煎成600毫升药液。每次服200毫升,一天三次。开始服下后可有心中微烦的感觉,再服,可汗出而愈
功效:和解少阳,温化水饮。
主治:寒热往来(发冷发热)胸胁满闷,如有物支撑,小便不利,心烦,口渴,不呕吐,身无汗而头部有汗,舌苔薄白,脉沉弦。
配伍特点:
1.柴胡,黄芩和解少阳之邪
2.桂枝,干姜,甘草温化水饮
3.瓜蒌根,牡蛎可散结除水饮,瓜蒌根又可清热生津,与黄芩相合,清除在里的郁热
加减:
1.如津液不足而干咳者,可加天冬,玉竹
2.兼有盗汗者(虚热),可加黄芪,鳖甲,碧桃干
3.水饮较甚而眩晕,可加泽泻,茯苓,白术
4.心悸不安,失眠者,可加酸枣仁,远志,夜交藤
理中汤
组成:干姜5克,人参6克,白术9克,炙甘草6克
用法:上四味药,用水1600毫升,煎煮成600毫升药液,去药渣后,每次温服200毫升,一天服二次。服药后约隔半小时,可喝稀热粥200毫升左右,盖被安卧,使全身微微感到发热,注意保暖,不要随便揭开被子,以免受寒。
功效:温中散寒
主治:腹部胀痛,呕吐,腹泻,腹痛喜温,喜按,口不渴,舌质淡。饮食减少(没胃口)食后腹胀更甚,或口虽渴而欲饮热水,口流清水或稀涎,舌苔白薇腻,脉细弱
加减:
1.呕吐较甚,可加吴茱萸,姜半夏
2.腹泻较甚,可加重白术用量,或加用苍术,茯苓
3.治疗月经过多或吐血,便血而属脾胃虚寒者,方中干姜宜改为炮姜,并可酌加炙黄芪,茜草炭,藕节
4.虚寒较甚,四肢不温(手脚冷),可加附子,即为附子理中丸
5.中焦虚寒又兼有郁热,见吐酸,脘腹头痛,大便稀溏(大便烂)者,可加黄连,即为连理汤
6.脾胃虚寒又兼有太阳表寒证者,可加桂枝,即为桂枝人参汤
7.脾胃虚寒兼有痰饮内停者,可加半夏,茯苓,即为理中化痰丸。
8.脾胃虚寒而水湿内停者,与五苓散和用,即为理苓汤。
附子理中丸
组成:人参(去芦),白术,干姜,炙甘草,黑附子各30克。
用法:为细末,炼蜜为丸。每服6-9克,温开水送服,一日三次,饭前服。
功效:温阳祛寒,益气健脾
主治:脾肾虚寒,脘腹冷痛,呕吐泄泻,手足不温(手脚冷),脉沉迟
桂枝人参汤
组成:桂枝(后下)12克,炙甘草9克,白术9克,人参9克,干姜6克
用法:水煎温服
功效:温里解表
主治:表証未除,脾阳已伤,表里同病,腹痛绵绵,腹泻,心下痞硬(心口实),头痛恶寒(怕冷)
理中化痰丸
组成:人参,白术(炒),干姜,炙甘草,茯苓,半夏(姜制)。
用法:为细末,水泛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次服四,五十丸,白开水送服。
功效:益气健脾,温化痰涎
主治:脾胃虚寒,痰涎内停,呕吐食少,大便不实(大便烂),不消化,咳唾痰涎
理苓汤
组成:人参6克,干姜5克,甘草5克,白术9克,猪苓9克,泽泻15克,茯苓9克,桂枝5克
用法:水煎温服
功效:健脾利水
主治:脾胃虚弱,食少(没胃口)大便稀溏(大便烂),小便不利,身面浮肿者(水肿)。
小建中汤
组成:芍药18克,桂枝9克,炙甘草6克,生姜10克,大枣4枚,饴糖30克
用法:上六味,以水1400毫升,先煮前五味成600毫升药液,去药渣,再加入饴糖,上火微煎,每次温服200毫升,每天服三次。
功效:温中补虚,和里缓急
主治:虚劳里急,腹中时痛(腹痛,肚子痛),得温,得按则痛减,脉细弦儿缓;或心悸,虚烦不宁,面色无华,或四肢酸楚(手脚酸),手足烦热(手脚热),咽干口燥(喉咙干,口干)
四逆汤
组成:制附子9克,干姜6克,炙甘草6克
用法:以上三味药,加水600毫升,煮取240毫升,去药渣,分两次温服
功效:回阳救逆
主治:四肢发凉(手脚冷),甚至全身发凉,恶寒(怕冷)卷卧,神衰欲寐,舌质淡,脉微细,呕吐,不渴,腹泻多完谷不化,舌苔白滑,面色发白,口鼻气息不温,腹中拘急疼痛,心烦不安
加减:
1.若水肿,可加党参,茯苓,白术,泽泻,车前子
2.若关节疼痛,可加桂枝,白术,苍术
吴茱萸汤
组成:吴茱萸9克,人参9克,生姜18克,大枣4枚
用法:上药四味,以水1400毫升,煮取400毫升,去药渣,每次温服140毫升,日服2-3次。
功效:温中补虚,降逆止呕
主治:
呕吐或干呕(想呕),胃脘作冷疼痛,吞酸嘈杂(口酸),颠顶头痛(头顶痛),口吐涎沫,胸膈满闷(心口闷),手足不温(手脚冷),腹泻(拉肚子),口淡不渴,舌质淡润,苔白滑,脉弦迟。
配伍特点:吴茱萸汤是暖肝温胃降逆,治疗肝胃虚寒的有效方剂。
本方中吴茱萸苦辛大热,既有暖肝温胃,开郁化滞之功,又具下气降浊之用,故为本方主药。
生姜辛温,有温中散寒,和胃止呕之功,为呕家之圣药,与吴茱萸相配,散寒降浊之功益著,重用为辅。
人参益气安中,又有生津益阴之用,即扶脾胃之虚,兼顾吐痢津伤,为佐药。
大枣益气滋脾,甘缓和药,即制吴茱萸之燥,又助人参扶胃补虚,暖肝和胃,消阴和阳,降逆止呕
加减:
.
白虎汤
组成:石膏(碎)30克,知母10克,炙甘草3克,粳米15克
用法:上四味药,用水2000毫升,煮至粳米熟后,去药渣,约成600毫升药液,每次服200毫升,一日服三次。如属急重证,可每2-3小时服一次。
功效:清热生津
主治:高热,口大渴欲饮(口渴想喝水),大汗出,脉洪大有力,心烦,口干舌燥,面目红赤(面红眼红),恶热(怕热),气急粗重(呼吸重),舌苔黄糙或干黑有芒刺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乙脑,流脑,中暑,肺炎,麻疹,肠伤寒,斑疹伤寒等病属气分实热证者。
配伍特点:
加减:
白虎加人参汤
组成:人参9克,石膏(碎)30克,知母18克,炙甘草6克,粳米15克
用法:上四味药,用水2000毫升,煮至粳米熟后,去药渣,约成600毫升药液,每次服200毫升,一日服三次。如属急重证,可每2-3小时服一次。
功效:清热,益气,生津
主治:阳明热证而见脉洪大无力,背微恶寒者(背冷)
白虎加桂枝汤
组成:石膏(碎)30克,知母10克,炙甘草3克,粳米15克,桂枝9克
用法:上五味药,用水2000毫升,煮至粳米熟后,去药渣,约成600毫升药液,每次服200毫升,一日服三次。如属急重证,可每2-3小时服一次。
功效:清热,益气,生津
主治:高热不恶寒(发热但不怕冷但怕风),关节疼痛剧烈(或关节肿痛),口渴,气粗心烦(烦躁),舌苔白或黄燥,脉弦数。
白虎加苍术汤
组成:石膏(碎)30克,知母10克,炙甘草3克,粳米15克,苍术9克。
用法:上五味药,用水2000毫升,煮至粳米熟后,去药渣,约成600毫升药液,每次服200毫升,一日服三次。如属急重证,可每2-3小时服一次。
功效:清热祛湿
主治:风湿性关节炎,关节肿痛,头重如裹,烦热(发热又烦躁),胸闷(心口闷),口渴不欲饮(口渴但不想喝水),大汗出,舌红苔白腻,脉数。
调味承气汤
组成:大黄12克,炙甘草6克,芒硝12克。
用法:上药用水600毫升(ml),先煮大黄,甘草至300毫升,去药渣,加入芒硝,再微煎一二沸,乘温一次服下。
功效:攻下肠道热结
主治:腹满而痛(肚子胀痛),便秘,身热不恶寒(发热但不怕冷),口渴心烦,汗出,舌苔黄燥,脉沉滑有力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:
增液承气汤
组成:玄参30克,麦冬25克,生地25克,大黄9克,芒硝5克
用法:水煎,分三次服用,大便通了,剩药不须要服。
功效:滋阴养液,通便泄热
主治:阳明温病,热结阴亏,燥屎不行(便秘),下之不通者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痔疮日久,大便燥结不通。
配伍特点:
加减:
新加黄龙汤
组成:生地15克,生甘草6克,人参4.5克(另煎),生地黄9克,芒硝3克,玄参15克,麦冬(连心)15克,当归4.5克,海参二条,姜汁六汤匙。
用法:用水1600毫升,煮取600毫升,先用200毫升,冲入另煎的参汤和二汤匙的姜汁,一次服下。服后如腹中作响或肛门排气(放屁),为将要解大便。如等侯2-4小时仍不解大便,再按上法服药一次,如等侯6小时不解大便,再服第三次。
黄连解毒汤
组成:黄连9克,黄芩6克,黄柏6克,栀子9克
用法:上四味药,以水1200毫升,煮取400毫升,分三次服下。
功效:泻火解毒
主治:发热,烦躁不安,口苦,局部红肿热痛或发班,出血,狂乱,舌红苔黄,口燥咽干(口干),头痛如劈,身痛如被杖打,咽喉肿痛(喉咙肿,喉咙痛)或化脓,身发黄疸,小便黄赤短少,或为外科痈肿疔毒疮疡等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
加减:
泻心汤
组成:大黄9克,黄芩3克,黄连9克
用法:上药用开水浸渍,绞去药渣,分二次服。
功效:泻火解毒
主治:胃脘痞满,按之软,发热烦躁,甚则发狂,大便秘结,小便短赤,吐血,出血,目赤(眼红)肿痛,口舌生疮(口烂,口生疮),牙龈肿痛,或身发黄疸,舌红苔黄,脉滑数。
犀角地黄汤
组成:犀角3克,生地黄30克,芍药12克,丹皮9克
用法:犀角磨汁,余药用水煎,去渣取液与犀角汁相和服。
功效:清热凉血散瘀
主治:发热,皮肤发斑疹,色鲜红或紫黑,或见吐血,尿血,便血,舌红绛,脉数,口干,漱水不欲咽(想喝水但吞不下),大便色黑易解。
现代常用本方治疗
配伍特点:
加减: